華爾街日報網站報導:臺灣如何從缺乏垃圾掩埋場到迄今成為全球垃圾處理的天才,而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區,資源回收卻可媲美德國等先進開發地區之列。
這篇發自臺北的報導以“臺灣:全球的垃圾處理天才”為題,提及臺灣從過去的垃圾島演變為資源回收優秀地區。根據統計2015年全臺資源回收達55%。
報導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資料,擁有2350萬人口稠密的臺灣省在資源回收率卻可媲美奧地利、德國及南韓等先進國家,也遠高于美國的35%。
不過報導也提及臺灣垃圾掩埋場容量將于6年內達到飽和,高房價及土地稀少,讓此一問題格外具有緊迫性。循環經濟一詞變成顯學,新政府已誓言繼續推動環保政策。
報導說臺灣資源回收可溯至1990年代末期開始,為了解決垃圾問題,臺灣依靠的是全面戰略,包括音樂垃圾車、付費垃圾袋等。另外規定垃圾要分類處理,回收資源、廚余也要和一般垃圾分開處理。
有時是貝多芬的給愛麗絲,有時是波蘭民謠少女的祈禱。然后亮黃色的垃圾車緩緩駛近,后面跟著一臺開背式的資源回收車。居民有秩序的走向前,傾倒垃圾。臺灣街頭尋常的一幕被寫進華爾街日報,這才發現原來生活日常值得驕傲。
葉先生騎著摩拖車載來一包垃圾,然后將它丟進標有一般垃圾的黃色卡車。要丟棄的蔬果歸屬于另一個藍色回收桶,紅色的桶子裝盛的則是烹調過的廚余。其他容器則接受居民們不要的塑膠容器、玻璃和金屬廢棄物。如果你要丟廢紙,請等待周一或周五的垃圾車。
很復雜嗎?擔任工程師的葉先生不以為意,這時候我們通常是剛用完晚餐,我通??梢则T著車,一次把垃圾清出。
臺灣90年代晚期全力著手回收工作,如今更以法律規范人民將垃圾分為一般垃圾、可回收物品和廚余3類。臺北市更進一步要求居民將生食和烹煮過的廚余分開。
臺灣目前的廢棄物處理政策,主要仰賴隨著音樂而來的垃圾車、隨袋征收垃圾袋、廚余養豬以及鄰居檢舉制度。
環保署起初甚至設立隱藏式攝影機,且至今都設有檢舉獎金,檢舉人可得到實收罰款一定比例之檢舉獎金,以鼓勵市民舉發亂丟垃圾情事。
為了讓政策有效運作,政策必須對民眾簡而易行,且必須有賞有罰;廢棄物理管處處長吳盛忠說。
為了做到便民,以臺北來說每周5天共有4000多處垃圾收運點,居民還可以透過應用程式查詢最近的垃圾清運點。
華爾街日報也介紹了臺灣的隨袋征收制度,并點出違規者可能被處以最高新臺幣6000元罰款。
而華爾街日報認為,臺灣廢棄物處理的另一個關鍵政策在于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此基金由特定可回收產品的制造商或輸入業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金,并由政府營運。資金主要補貼的對象為資源回收產業,包含個別的拾荒者和美商世界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等跨國企業。
當然臺灣的政策并非放諸四海皆適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臺灣兩個富裕大城的廢棄物處理成效,已經讓整體成果閃閃發光:臺北市回收率高達67%,新北市則高達63.5%。但遠離都會的地區,則因為缺乏回收補助,回收率遠遠落后。
吳盛忠也說:其實臺北市隨袋征收政策所帶來的收益,依然遠不足回收工作所需預算,仍需政府補助。對各個地方政府來說,這都難以獨立支撐。